精品久久一区,九九人人,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,天天看天天操,97伊人,在线视频一区二区,国产福利在线视频

涼高山牌坊群

涼高山牌坊群

涼高山牌坊群是指涼高山的張氏節孝坊和王氏節孝坊,大山鋪鎮的顏氏節孝坊和回龍橋碑銘坊,鳳凰鄉的謝氏節孝坊和何氏節孝坊、大安街的阮家大墳四腳坊7座牌坊。2007年6月以涼高山牌坊群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整個(gè)牌坊群以節孝坊為主,大多建于光緒年間,歷史最長(cháng)的是建于乾隆年間的何氏節孝坊。

張氏節孝坊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位于涼高山牌坊壩。坊眼上有“邑紳李春霖繼妻新犀新展新柏之母張氏節孝坊”。牌坊為石結構,五滴水四柱三門(mén),牌坊通高12.5米,通寬10.5米,石坊通體雕刻精美,花鳥(niǎo)人物、龍獅松鶴均鏤刻得栩栩如生。

王氏節孝坊位于涼高山老街一片陳舊的居民房之中,一條約200米長(cháng)的小巷從石坊下穿過(guò),繼“5.12”地震后,2008年10月10日發(fā)生在內江威遠縣與自貢大安區交界處的地震,王氏節孝牌坊再遭重創(chuàng ),使王氏節孝牌坊成“危坊”。王氏節孝牌坊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為旌表邑處士李明輝之妻王氏而建。牌坊為石結構,五滴水四柱三門(mén),通高12米,通寬7.5米,通體布滿(mǎn)精美雕刻,除了對聯(lián)、文字記載外,還有雕刻得活靈活現的石刻人物、石獸等。

顏氏節孝坊座落于大安區大山鋪鎮側(原無(wú)線(xiàn)電三廠(chǎng)內),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(1901)秋。顏氏為四大鹽業(yè)世家之一“顏桂馨堂”家的人,其夫王進(jìn)五是“王三畏堂”的族人,20多歲即去世。顏氏守寡卅年,養子王贊常成才,成為光祿寺(主管宮廷祭祀的官署)官員。王贊常奏請皇上恩準為其母立節孝坊。

迴龍橋石坊位于今大安區大山鋪鎮李白河迴龍橋橋頭處。建于清嘉慶十二年(1807),為方便行人修建回龍橋,立有碑銘坊以記建橋始末。四柱三門(mén)石牌坊,高寬近5米,石門(mén)斑駁陸離,字跡依稀難辨。

何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門(mén)石牌坊,座落于滏溪河畔鳳凰鄉永勝村8組(永勝村東南方向2.5公里),建于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,距今已有200多年。整體雕刻精美,栩栩如生。只是由于年代久遠,牌坊上的對聯(lián)嚴重風(fēng)化,不能識別。石刻保存還算完整,牌坊正門(mén)梁上的二龍戲珠雕刻就十分精湛。

謝氏節孝坊座落于自流井區五星街黃家山(今東鍋公司內東鍋技校后門(mén)),為旌表當地儒童黃愈邦之妻謝氏節孝而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)。謝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門(mén)三樓石牌坊,結構科學(xué),雕刻工藝精湛,裝飾精美,反映和研究清晚期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實(shí)物資料。

阮家大墳四腳牌坊位于大安區大高路燊海公園登山步道上。阮氏墓為明末官至二品阮氏,于清初歸里后死葬之墓。當時(shí)有神道、石俑、石獸等。神道前端和中部分別建八腳、四腳兩道牌坊。清咸豐年間毀于戰火,光緒五年(1879)重建。1949年之前,神道、石俑、石獸、八角牌坊等均毀廢。今僅存四腳牌坊一座。

保護范圍:牌坊臺基外延5米。

建設控制地帶:東、西、北分別以保護范圍外5米為界,南至保護范圍外10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