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沁河谷棧道遺址位于沁河谷岸,是曹魏正始五年(244年)司馬懿為從山西調運兵馬糧草而修的峽谷通道,南端起自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,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縣境,全長(cháng)約90公里。據《三國志·魏書(shū)》載,正始五年,魏國輔政大將軍司馬懿采納鎮西將軍鄧艾的建議,準備進(jìn)攻吳國,需要從富庶的山西調運大批糧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陽(yáng)。洛陽(yáng)、山西之間,有太行山阻隔,惟一可選擇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。沁河有水,但不能行船。沁河兩岸多數地段都是高聳如削的大山,要沿沁河開(kāi)辟一條通道,只能在崖壁上鑿孔架木修棧道。
沁河谷棧道濟源境內共有36公里,現存遺跡六處:(1)馬鞍山遺跡。長(cháng)223.1米,排列著(zhù)1~3層壁孔,共有壁孔73眼。壁孔呈方形高20-30厘米,寬20-30厘米,深20-60厘米。壁孔間有石龕造像一尊,面目風(fēng)化不清,衣著(zhù)寬袖長(cháng)袍,疑為棧道營(yíng)造者司馬懿造像。(2)張莊遺跡。有壁孔6眼,分三層。另有步道長(cháng)約30米,寬約2米。(3)司馬懿藏兵洞遺跡。洞口高80米,寬95米,深170米。(4)和灘遺跡。有壁孔、柱孔、石門(mén)、石門(mén)銘等。南段7眼壁孔,其中有一壁孔呈月牙形,是工匠開(kāi)鑿壁孔遺留下來(lái)的手扒窩;中段壁孔62眼,分兩層,北達143米;北段系石步道,長(cháng)20米,寬1.3—1.7米。(5)石門(mén)隧道。長(cháng)5.1米,寬1.75米,距底部4.3米有壁孔兩眼,可插入橫梁。并有一方石門(mén)銘,高48.5厘米,寬42厘米。銘刻漢隸9行,每行11字,共95字。(6)紫柏灘遺跡。殘存棧道壁孔3眼。沁河古棧道是研究古代軍事、交通的重要歷史資料。1983年,濟源市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對沁河谷棧道的考古調查,當年該項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為考古重大發(fā)現。